Graduate Thesis Proposal | SCUT 2025
2025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和开题答辩
2:30 pm, August 26, 2025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
答辩委员会
姚茂金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许杰 研究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向芙莉 研究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聂立铭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王钟兴 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生导师: 刘勇 特聘研究员
○ 小胶质细胞通过细胞间管道分担病理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作用和机理 病理蛋白的过度累积是AD的显著病理特征之一,小胶质细胞作为大脑中专业的吞噬型细胞,其在AD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课题基于单核细胞诱导的人源小胶质细胞(MDMi)模型,通过活细胞成像动态观察发现:当暴露于病理蛋白(Aβ₁₋₄₂/Tau)下,健康供体MDMi通过细胞间管道结构主动介导病理蛋白的细胞间传递,而AD患者来源MDMi中该现象明显减少。由此提出假说:小胶质细胞间通道连接介导的病理蛋白协同分担,降低小胶质细胞炎症激活阈值,减轻”炎症-神经元死亡-更剧烈炎症“的恶性循环,从而延缓AD进展。
曹海红 博士研究生,中期。
○ 星形胶质细胞在TDP-43相关神经变性过程中的动态过程及其神经元保护机理 基于实验室前期在TDP-43相关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对小胶质细胞行为及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线粒体传递现象的研究,本课题进一步聚焦星形胶质细胞在TDP-43介导的神经退行性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调控机制。初步结果显示,在神经变性早期,星形胶质细胞的钙信号活动已发生显著改变,这提示星胶在病程早期可能通过钙信号调节影响细胞间代谢和能量供给。此外,我们发现星胶上过表达SIRT3可减少神经元丢失,提示SIRT3在维持星胶功能稳态及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中起关键作用。SIRT3作为线粒体去乙酰化酶,可能通过调控星胶线粒体代谢、抗氧化能力及能量传递过程,从而缓解TDP-43介导的细胞应激与神经元损伤,旨在为TDP-43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干预靶点。
华丽博 博士研究生,中期。
○ 小胶质细胞调控多巴胺稳态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监视者,在神经递质稳态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小胶质细胞如何感知多巴胺释放的动态变化并据此作出反馈调节的机制尚未明确。前期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通过Drd1受体和ATP-P2Y12通路触发小胶质细胞钙响应,且化学遗传激活多巴胺神经元可显著增加小胶质细胞与多巴胺突触的接触面积。基于此,我们提出创新性理论模型:小胶质细胞通过感知多巴胺释放动态,反向修剪多巴胺突触以维持递质释放稳态。
陈俊良 博士研究生,开题。
○ TDP-43相关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及其神经免疫机理
TDP-43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可以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穿梭。正常情况下TDP-43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其错误定位可引起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LS、FTD、AD等。最近有研究发现,TDP43病理在PD患者黑质中出现。因此我们计划研究TDP-43病理相关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及其神经免疫机理,旨在为TDP-43相关帕金森疾病干预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张雅平 硕士研究生,中期。
○ 社会等级重构引发社交行为改变的神经机制研究 探讨了社会等级重构影响社交行为改变的神经机制,重点关注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及多巴胺系统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前期实验结果表明,社会等级差异可调控个体的社交行为,例如低等级个体会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从而重塑其行为模式。同时还发现,抑制mPFC中神经元的多巴胺DRD1受体能够使正常小鼠出现类似低等级个体的社交回避表型。此外,通过对低等级个体实施强制胜利处理,观察到其社会等级出现逆转趋势。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社会行为调控机制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潜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邓皓元 硕士研究生,开题。
○ 小胶质细胞自我数量控制行为及其机理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关键的免疫细胞,其数量稳态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的基础。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每年以约28%的速率进行更替,然而其数量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此问题,本研究利用CSF1R抑制剂PLX5622诱导小胶质细胞快速耗竭,并采用双光子在体成像技术对耗竭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行为动态进行了长时程追踪。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通过自身调控数量的变化。
李妙婷 硕士研究生,开题。